![]()

在嘉禾县广发镇瑞青王家村附近的大成河上,横卧着一座看似寻常却暗藏精巧设计的古桥——火烧桥。
整座小桥结构紧凑,设计精巧,全长约5米、宽约1.35米,距离水面高度约2米,通体由青石构筑而成,整体保存状态相对完好,仅一处横梁存在部分缺损;凭借独特的结构与罕见的形制,火烧桥到现在依然具备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火烧桥具有浓厚的宋明桥梁遗韵,这类形制的桥梁一般会呈现在宋明时期的文人画中。火烧桥面青石板历经岁月磨蚀,因不再承担着主要交通的任务,桥面也不像一般的古桥面那般圆润。两岸留存的原始石护坡爬着青苔,与桥体自然相融,尽显古朴气息。火烧桥采用两墩三孔的基础形制,这种设计本是小型跨溪桥梁的常规选择,却因细节处的匠心设计变得格外特别。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它的石质榫卯结构:桥墩并非由简单的石块堆砌而成,而是由两根石桩呈八字形排布,石桩顶端的凸榫精准插入石质横梁,横梁突出桥宽的尺寸在16至25厘米之间;这座桥的精妙之处在于,凸榫顶端与桥面高度恰好持平,既充当了连接桥体的“锁扣”,又直接成为桥面的组成部分。整座桥每孔由三块石板压合而成,石板厚度在16至25厘米不等,全桥共使用九块石板,因结构与板凳相似,在桥梁样式中也被俗称为“板凳桥”。
嘉禾境内并不缺乏古桥遗存,现存古桥多为石拱桥或普通石板桥。石拱桥依靠拱券弧度分散压力,气派又坚固;普通石板桥则以简单的石板架设于桥墩之上。火烧桥虽同属石板桥范畴,但其由八字石桩构成的榫卯桥墩,在嘉禾现存古桥中几乎是独一份的存在。这种罕见性蕴含着两层核心价值:一是力学设计的独特性,桥墩与桥面通过榫卯结构紧密咬合,使桥体形成完整整体,能够承受住巨大水流的冲刷;二是用料层面的巧思,相较于石拱桥需专门打磨弧形石块、普通平板桥依赖厚重石板,火烧桥采用“分块石板加榫卯连接”的方式,大幅减少了石材用量,在当年石料开采难度较大的背景下,堪称极具智慧的“省材之道”。此前,嘉禾本地访古记录与文保目录中均未出现此类桥梁,它的出现如同为嘉禾古桥谱系补上了一块缺失的拼图,让人们得以知晓,当地古人造桥不仅有常规方式,更有这般承载“宋明遗风”的精巧工艺。
关于火烧桥的建造年代,在民国时期编撰的《嘉禾县图志》中曾有简短记载:“王家门口,西溪水所经,清初李姓建”,明确将其建造时间指向清代初期。在广发镇王家村2023年立的《王家村门楼碑记》中提及,王家村村民从落藤岭迁居至火烧桥附近,在此开基建立王家坊,后才将村落名称改为王家村,当地王氏族群也因此被称为“火烧桥王氏”,这一迁居历史至今已逾580年。据时间推算,王家村村民迁居至火烧桥一带的时间约在明朝时期,这意味着火烧桥的建造或初建时间,可能早于清朝,与桥体本身呈现的宋明时期风格高度契合。1997年编撰的《嘉禾县交通志》中已对火烧桥有过记载,且附有相关照片。
火烧桥的价值,远不止“一座古桥”那么简单。对嘉禾而言,它填补了本地古代桥梁样式的空白,让人们意识到本土古建筑工艺的多样性;它丰富了省内石质榫卯桥的分布记录,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嘉禾样本。这座藏着古人巧思的古桥,用砖石与榫卯诉说着过往:它让嘉禾的古建筑故事不再留有空白,也让湖南石质桥梁的研究版图,因这份“嘉禾样本”而更显丰富与立体。
扫码收听

嘉禾人民广播电台,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!
在嘉禾就听FM101.6
制作: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
文稿来源:嘉禾风物公众号
来源:红网嘉禾分站
作者: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
编辑:刘芷希
本文为嘉禾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jiahexinwen.com/content/646955/51/1543587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