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底捞月,是缘木求鱼、镜中寻花,注定一场梦。但麻将场上,指的却是最后一张牌上演的惊天逆转。嘉禾籍作家肖建国先生以“海底捞月”为题为引,以嘉禾老县城变迁为历史背景,以细姥婢一家生活遭遇为叙事线索,以嘉禾方言和伴嫁歌为文化符号,用内涵而珍重的笔触、克制而沉甸的文字,将百姓生活和湘南风物刻画得入木三分,展露出社会变革下市井小民的“海底捞月”。
方言是《海底捞月》这部小说最大特色,肖建国先生对方言的深刻理解与恰当运用,使小说表现出了独有的文化韵味和人情生活,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。
作为地道嘉禾人,对小说里独有的人物、地点、情节有着深刻感受。特别是对小说描绘百年老县城的东西南北四条城门口、丰和墟戏台、九老峰、猫崽丛、东塔岭、麻地河、水文庙、义公祠等充满想象。对从小耳濡目染的细姥婢、疤眼皮、花嘴巴、眯眼拐、三道弯、恶霸仔等人物感同身受。对上一代经历过的三大改造、大跃进吃食堂、扫盲学习、文化大革命、上山下乡、四人帮垮台、市场经济改革开放、工人下岗等故事兴致勃勃。肖老先生用细腻的笔触精准勾画出嘉禾往事,从每一个人物流过,从每一寸土地淌过。
麻将是国粹。十亿人民九亿麻,还有一亿在观察。肖先生以一副象牙麻将为引子,以“手气顺时搏自摸”“积小和,等转运”“一副烂牌翻起打”“叫和大于天”“打牌怕生手”等麻将文化为标题,前呼后应,左穿右插,隐喻人生。从小说第一章的三天三夜婚前鏖战,到最后一章细姥婢归于平静的消磨时光,麻将从未缺席。世事如麻,人生如麻,小小麻将,不但是一种物质生活,也是一种精神生活,更是一种灵魂生活,展现着老百姓对富足安稳小日子的渴望与追求,也展现着民间社会生活方式与人生情感慰藉。
“北有兰花花,南有伴嫁歌”。嘉禾伴嫁歌源远流长,相传有3000多年历史,3000多首歌。细姥婢就是一代歌头,她十四岁就远近闻名了,“哭嫁歌”“骂媒歌”“长歌”“耍歌”“射歌”什么都会,并且字正声清,悠扬有致,能歌善舞。她既帮别人唱也给自己唱,在婉转的歌声中唱尽哀怨与愁苦。她经常在戏台公开唱也在心里独自唱,用歌唱体味人生与世界、亲情与离别。
社会总在不经意间变化。肖先生将一群人的命运与时代发展漩涡天衣无缝地粘合在一起,打捞起历史长河中细姥婢半个世纪的命运轨迹。我们从她的潮起潮落的生存体验中,也看见了轰然前行的时代列车。不管时代怎样,有什么困难,她都认真生活、自尊自强,坚忍、本份而且满含希望,最后迎来丰足和稳定。
“海底捞月”不但是麻将终极大和,而且是人生终极目标。就像细姥婢在麻将场上那样,铆足了劲,追求翠玉几十年前未竟的海底捞月,一场一场地打下去,相信总有一天会海底捞月。就普通人而言,时代之河正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流过,我们生活所求的,或许到最后也不会出现,那么海底捞月的意义就是追求的过程。
愿每一个人都能“海底捞月”!
2024年7月17日于嘉禾
来源:红网嘉禾分站
作者:曹日忠
编辑:李婧宇
本文为嘉禾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jiahexinwen.com/content/646955/56/1542590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