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生也是死,死也是死 ——嘉禾俗语的俗气解读(之七)

来源:​红网嘉禾分站 作者:曾飞云 编辑:李婧宇 2025-11-06 08:32:25
—分享—

【编者按】

嘉禾,这片农耕沃土孕育了独特的文学传统。这里不仅是民歌之乡、俗语宝库,更与茅盾文学奖渊源深厚。

曾飞云深耕于此,从“一个鸡蛋吃不完”中品读人情厚度,在“君子言前不言后”里领悟处世智慧。他将散落田间的俗语淬炼成温润的文学珠玉。

本专栏旨在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,让农耕文明的智慧与当代精神世界碰撞。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语言,恰似清泉,滋养着我们浮躁时代的心灵。让我们聆听来自嘉禾的回响——在每个质朴的词语背后,都栖息着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,那里有我们追寻已久的生活真谛。

“生也是死,死也是死!”嘉禾这句俗语看似无奈甚至悲哀,实则展现了身处绝境的人看淡生死后的豁达之情,以及主动迎战一切困难与危险的霸蛮之状,其基本意思是,当选择生也是死,选择死也是死,还不如直面死亡,豁出去!

抗战时期,嘉禾人李必蕃率部在山东前线英勇抵抗日军侵略,战场失利后,又率部在菏泽城郊与日军展开肉搏,最终英勇负伤,他决心以死殉国,自杀殉国之前,他在军用地图上写下:“误国之罪,一死犹轻;愿我同胞,努力杀贼”的警世遗言,成为当时抗日战场振聋发聩的声音,激励着国人奋勇杀敌!对此,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派员出席追悼大会,并送上”民族之光”的金子大匾,其死,意义就重大了!

是的,当真正的危险来临,畏惧退缩是换不来生天的,反而可能死得更窝囊,而豁出一切奋力一搏,即便无法逆转结局,也多少能给敌人造成一定损失,至少能赢得生命最后时刻的尊严,而事实上,只要在反抗,就有获胜的希望,哪怕生的概率极小,但也至少是存在希望的!

抗美援朝战场上,志愿军战士毫不畏惧牺牲,甚至主动以“死”换“生”,将损失降到最低。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,看似主动选择了死,却为战友开辟了冲锋的道路,若他在关键时刻退缩,不仅自己难逃生天,更会让胜利的希望彻底破灭。正是这种不惧生死的精神,让志愿军在绝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,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!

“生也是死,死也是死!”的精神,在红军长征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当一个又一个”绝境“摆在他们面前,他们知道,生也是死,死也是死,唯有奋力一搏!他们带着“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”的信念,在绝境中踏出一条生路,让革命火种得以延续!

如今身处太平盛世,我们当然不需面对生死抉择的战场,嘉禾人也很少有人说“生也是死,死也是死“这句俗语了。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,这片和平是无数先烈用“向死而生”的勇气换来的。他们用生命诠释了“生也是死,死也是死”的精神,这种精神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致敬!

来源:​红网嘉禾分站

作者:曾飞云

编辑:李婧宇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jiahexinwen.com/content/646955/98/15410014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嘉禾网首页